上周回顧
上周港股的三大指數均收跌。其中恒生指數收盤23,289.77點,跌幅1.32%;恒生科技收盤5,179.43,跌幅1.46%;國企指數收盤8,432.02,跌幅1.77%。
恒生指數周走勢圖
數據來源:FUTU
資金流向
全周南向資金總成交額約為4,611.48億人民币。
數據來源:阿思達克财經
闆塊與個股
個股方面,上周二小米公布了其一季度财報。小米在該季度實現汽車交付7.59萬輛,環比表現穩健,帶動整體毛利率提升3個百分點,虧損也有所收窄。值得留意的是,其中交付量占比較高的為Su7 Ultra車型,該版本定位高端,利潤率相對較高,對整體盈利能力有一定支撐。此外,小米大家電業務在一季度也錄得顯著增長,一方面受到公司主動調價策略的拉動,另一方面則得益于國家層面的補貼政策支持。但後續表現仍有賴于産品結構優化及成本控制的持續性。
闆塊方面,醫藥闆塊和大盤表現分化,大盤普跌的情況下闆塊漲幅5.75%。該闆塊近期走勢強勁,背後主要受益于中國創新藥國際影響力的持續增強。市場對本土創新藥“走出去”能力的信心顯著提升,成為估值修複的關鍵推力。石藥集團與三生制藥先後與國際龍頭藥企簽署重要授權協議,為中國藥企的全球化路徑提供了有力例證。與此同時,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中,中國原創成果表現亮眼,超過70項研究入選口頭報告,創下新高,其中ADC領域的入選數量尤為突出,占據近半壁江山。這一系列事件強化了資本市場對闆塊成長性的預期,助推整體估值中樞上移。
拔萃視點
港股方面,盡管年初以來全球宏觀環境波動持續,港股整體表現相對穩健。一級市場方面,今年以來共有28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,其中26家為内地企業,累計募資773.2億港元,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,反映出企業上市意願及投資者打新熱度仍維持高位,形成一定的正向循環。上周港股維持震蕩整理走勢,部分資金受美股市場情緒修複驅動出現回流,但關稅政策的不确定性仍抑制外資流入,亞太市場亦面臨類似壓力。短期内,港股要實現突破仍有賴于更明确的宏觀政策支持。在監管層面,香港特區立法會于5月21日通過穩定币監管法案,美國也同步推進統一監管框架。相關政策有望加速現實資産鍊上化進程,推動金融資産與區塊鍊基礎設施的融合,利于相關領域的制度建設與技術發展。
内地方面,貨币政策與經濟數據同時釋放出邊際改善的信号,政策基調繼續圍繞穩增長展開。5月最後一周,央行逆回購到期量高達9460億元,通過持續操作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,顯示出對市場流動性和信用環境的高度關注。宏觀數據亦有所回暖——5月制造業PMI回升至49.5%,為近三個月高點,反映出生産端活動有所修複;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錄得50.3%,延續擴張态勢,服務業保持活躍。整體來看,經濟雖處于恢複初期,但政策和數據端均傳遞出積極信号。
國際方面,根據上周五發布的密歇根消費者調查報告,5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結束連月下滑走勢,優于市場預期并與4月持平。雖然月初悲觀情緒依舊,但随着月中對華關稅的暫緩,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環境的預期有所改善。與此同時個人收入在5月表現疲軟,令對當前财務狀況的看法轉弱,削弱了政策帶來的積極影響。通脹方面,短期預期小幅上升至6.6%,為近幾個月來最溫和的變動;長期預期則從4.4%回落至4.2%,為去年底以來首次下降,顯示市場對物價持續上行的擔憂有所緩解。與此同時,特朗普自2019年以來首次會晤美聯儲主席鮑威爾,公開要求降息,但鮑威爾重申聯儲将堅持政策獨立性,所有決策均基于客觀、非政治化的分析。
來源:拔萃資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