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8日,央視财經頻道《經濟信息聯播》圍繞儲能市場“一芯難求”的火爆現象進行專題報道。報道指出,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《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》提出的“1.8億千瓦以上”發展目标将會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,并直接推動儲能行業發展,以及資本市場的向好。
遠景高級副總裁、遠景儲能總裁田慶軍受訪時表示,儲能項目經濟性提升是拉動本輪需求增長的核心因素,“當前儲能系統成本較三年前下降約80%,部分地區度電成本已低于2毛錢,當前行業正經曆更大容量電芯的升級,新一代電芯有望降低系統成本約40%”。
遠景田慶軍認為,國内外市場需求持續增長,呈四六開趨勢,未來具備國際化交付能力的企業将進一步拔得市場頭籌。2025年上半年,工廠産線持續滿負荷運轉,電芯出口比例超50%。
目前,遠景在全球擁有10座已投運的電芯制造基地,累計交付超50GWh儲能電芯。值得一提的是,遠景動力在美國田納西的工廠今年4月正式投産,成為北美首條本土建設的磷酸鐵锂儲能電芯産線,目前正加速爬産。配合中國滄州基地大電芯的産能爬坡,預計遠景電芯明年交付量将實現翻倍增長。除了儲能經濟性提升拉動需求外,儲能電芯的技術疊代也助推了本輪供應緊張。當前正處于從300+Ah向500+Ah及更大容量電芯升級的關鍵窗口期。遠景田慶軍強調,當前多數主流廠商将資源聚焦于下一代産品研發與産能建設,推動大容量電芯的規模化應用是推動儲能平價的關鍵路徑。遠景是行業最早一批量産300+Ah、500+Ah儲能電芯的企業,目前兩代産品訂單飽滿,其最新一代700Ah+産品也已進入量産準備階段。
中關村儲能産業技術聯盟理事長陳海生在央視采訪中表示,新能源裝機每年增長2億到3億千瓦,對儲能的需求是巨大的。儲能自身技術的進步和産業規模的增加,使儲能的技術性能進一步提升,同時價格大幅度下降。需求驅動和自身發展驅動的雙輪驅動結果,正好在需求和供給方面達成了一個契合點。
今年以來,中國告别“政策強配”,轉向“價值探索”,關注如何參與電力交易創造收益,電站項目逐步跨越盈利拐點,迎來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轉折點。但行業仍需警惕非理性競争帶來的系統性風險。
自2024年以來,遠景田慶軍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呼籲行業應警惕無序競争 —— 8月12日,田慶軍在EESA上海儲能展上表示,行業近1/3系統集成商正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,這種惡性競争模式已開始向海外市場蔓延。這不僅嚴重威脅儲能電站的安全與效益,更可能削弱中國企業在全球儲能市場的領先地位。
對此,田慶軍提出三個核心對策:一是建立科學的行業标準與體系,從安全、壽命、能效等維度識别優質産品;二是完善市場機制和政策,建立産能預警體系,同時加快完善電力市場交易規則,為儲能創造穩定的盈利模式;三是企業加強技術創新,進一步推動儲能健康降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