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首頁
财經
觀察
參考
ESG
公告
市場
研究
IPO
公司
周報
動态
推薦
KGI 凱基最新市場觀點:中國資産備受追捧,結構性重估潛力大

香港,2025106 - KGI凱基今日發布了最新的市場觀點。

 

這是多年以來,外資在2025年首次實現對中國資産的全面正向持有。中國曾一度被外國投資者認為“不予投資”(Uninvestable),而今已轉身成為最“備受追捧”(Desirable)的市場之一。市場的短期漲幅顯得迅猛而淩厲。投資者或傾向于鎖定短期利潤,但我們認為結構性估值重估的潛力仍更大。

 

在過去33年間,中國經濟增長相對美國擴張了約8倍。同期,作為外資買入中國資産指标的恒生指數(HSI),其表現卻較标普500指數(S&P 500)遜色60%。就估值而言,香港市場較美國市場折讓50%。鑒于中國制造業當前的附加值成分、創新成分、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主導地位,以及其在人工智能(AI)發展上的領先,我們不禁要問:市場是否仍應主張中國應以折讓估值進行交易?誠然,中國經濟當前處于“不過熱亦不過冷”的狀态。我們論證,最強勢的股票市場無須依賴最強的經濟,因為投資者所買入的并非當前經濟狀态,而是由現行經濟形勢所決定的未來政策方向轉變。偏軟的經濟加上寬鬆貨币政策,反而對股市更為有利。

 

簡而言之,受獲利回吐(Profit Taking)的影響,香港/中國市場短期内或會出現盤整。我們建議把握整固機會進行增持,以佈局多年估值重估的龐大潛力。

 

一、投資情緒出現180度轉變

 

近年來,市場對中國股票的看法發生了顯著轉變。中國股市曾因長期市場低迷和經濟逆風,一度被視為缺乏投資價值,但如今卻為投資者提供了極具吸引力的投資理據。這一轉變并非源于全面經濟繁榮,而是由政策改革、情緒改善和結構性低估等因素共同促成。關鍵在于,最強勢的股市往往不需要最強的經濟,而是依賴政策支持的預期和早期複甦的動能,這些條件與中國當前走勢一緻。


境外資金流入是這波複甦的重要指标。經過多年的資金外流,2025年出現一個轉捩點:債券、股票、貸款和存款等所有主要類别的淨持倉均出現擴張,為四年來首次。這種廣泛的增長反映出在全球不确定性,特别是美國政策不明朗的背景下,投資者信心恢複,導緻資金流向了包括中國在内的新興市場。先前持觀望态度的外資,正在從長期熊市後的曆史低位重建倉位。

 

插圖1

 


恒生指數是衡量境外資金流向中國資産的可靠晴雨表。其近期上漲是在經曆了三年下跌之後發生的,這段下跌使估值受到抑制,倉位極度輕微。從2022年底接近15,000點的低點,恒生指數已在2025年年中攀升至25,000點左右,這表明這是一個追趕階段,而非過度擴張。此輪複甦建立在先前低度曝險的基礎上,容許持續上漲的空間,且沒有立即過度擁擠的風險。



插圖2

 


國内情緒透過上證A股指數呈現類似走勢。該指數在2023年至2024年的大部分時間徘徊在3,000點以下,近幾月開始穩步上移,逼近3,500點。此溫和反彈顯示本地投資者信心正在恢複的早期階段,早前因房地産闆塊困境與增長疲弱而退場的投資者正逐步回流。雖然尚未達到亢奮,但該趨勢為政策措施落地後更廣泛參與奠定基礎。



插圖3

 


二、曆史背景凸顯了投資機會

 

過去33年中,中國的國内生産總值(GDP)相對于美國增長了八倍,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。然而,作為中國相關股票代理指标的恒生指數,同期卻落後于标普500指數60%。這種脫節突顯了嚴重的低估,即經濟成就并未轉化為相稱的市場回報。監管幹預、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全球風險偏好降低等因素曾導緻這種表現不佳,但現在這些因素似乎正在減弱。


插圖4

 


三、估值指标支持重估潛力


恒生指數相對于标普500指數的市盈率在2024年觸底,接近其長期平均水準的60%,為十多年來的最低點。截至2025年底,該比率約為70%,預示著多年期常态化進程的開始。随著企業盈利回升與利率環境寬鬆,這種差距為估值倍數擴張提供了空間,而無需依賴激進的增長假設。


插圖5

 

這一前景的核心前提是,股市的優異表現源自于政策預期,而非經濟週期的高峰。理想條件包括:GDP增長從低基數中改善,處于早期複甦階段;通脹穩定或輕微下降以避免緊縮;消費者信心逐步上升以刺激支出而不導緻經濟過熱。中國的狀況符合這些标準。市場普遍預測2025年GDP增長為4.5%,低于官方5%的目标,但足以預示穩定并提振企業利潤,同時避免引發升息。核心通脹徘徊在1%以下,支持寬鬆的貨币環境和借貸。零售銷售雖為低個位數,但反映出溫和的樂觀情緒,透過定向刺激措施可能會加速。

 

四、企業基本面與外部平衡

 

企業基本面提供了進一步穩定的證據。工業企業利潤在2025年8月轉為正增長,按年增長0.9%,而7月則為-1.7%的收縮。此轉變由頭八個月累計虧損人民币11億元轉為盈利人民币9億元,顯示制造業的成本壓力緩解與需求回升。2025年9月的非制造業PMI為50.2,反映經濟既非加速亦非收縮,這對增長前景反應敏銳的股票而言是理想的。

  

插圖6

插圖7

 

外部收支平衡支持了以上論述。2025年8月的中國貿易順差達到1,023.3億美元,超出預期的992億美元,并支撐人民币穩定。這種韌性抵銷了國内較為疲弱的指标,例如工業生産,其年增率從7月的5.7%放緩至5.2%,并低于預測的5.8%。雖然生産仍然疲弱,但這更符合可控式放緩而非衰退。


插圖8

 

房地産闆塊這個長期以來的拖累因素,顯示出初步改善。自2024年第三季度以來,房屋價格年增率雖然仍在下降,但降幅正在收窄,8月的跌幅為-2.1%,較年初的-4.5%有所緩和,配合發展商融資和買家措施的政策寬松,減少了下行風險,同時沒有助長泡沫。


插圖9

 

通脹走勢維持溫和,2025年8月的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輕微跌至-0.1%的通縮區間。剔除食品和能源後的核心指标升至0.9%,在7月的0.8%之後創下18個月新高,顯示内需存在但尚無工資推升壓力。這種環境使10年期政府債券孳息率保持在2%以下,9月份為1.8%,市場流動性充裕以支持投資與企業再融資。


插圖10

 

總結而言,中國股市的表現領先并非因為經濟過熱,而正是因為經濟适度回穩。外資流入、被低估的基準指數以及與政策預期相符的指标,創造了一個理想的進場點。投資者将有望從以預期為導向的估值重估中受益,并将中國納入多元投資組合中的核心配置。随著全球資金流動常态化,從不予投資到必要配置的轉變似乎正在進行中。

 

來源:凱基證券




關于我們 >
時間在變,空間随着時間也在變,不變的唯有真知灼見。

Copyright © 2025 zhenzhuo.com Inc.
All Rights Reserved.
真灼财經